陈明金发声!

发布时间:2024-03-07 来源:水肥一体化

  港珠澳大桥通车五年多来,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措施的实施,车流量和使用率逐步攀升。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过326万辆次,今年2月13日,单日出入境客流达14.4万人次,单日出入境车流首次突破1.8万辆次。相比粤港澳三地聘请的顾问预测港珠澳大桥中长期车流量,在2030年、2037年每日分别会有约2.9万辆次、约4.2万辆次行经大桥;每日客流量则分别为12.6万、17.5万人次不等。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设计日通关能力超过25万人次,其中,珠港之间出入境旅客15.33万人次,珠澳之间出入境旅客10万人次。按照目前的使用情况,远远未达到预期的使用量。因此,如何提升港珠澳大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促进粤港澳联动发展,落实习“管好用好大桥”的指示,是粤港澳三地需要积极面对的课题。

  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开辟了港澳和珠江口西岸城市的陆路交通往来,拉近了粤港澳三地的距离。随着珠海粤港澳物流园一期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经珠港飞”、“港珠澳大桥旅游”顺利落地实施,港珠澳大桥上日均跨境货车数量较初始有明显增加,以发展跨境物流业为核心,以此带动粤西地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贸新通道正在成型。

  打造港珠澳大桥功能服务区,提升港珠澳大桥的经济效益,如能得港珠澳三地共同发力将事半功倍,然而,三地联动毕竟涉及三地政务,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香港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澳门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珠海的相关主责部门共同执行,为出台进一步发挥港珠澳大桥效益的具体政策出谋划策。就此,本人有三点建议:

  一是,以港珠澳大桥为新元素,携手推动大湾区“一程多站”旅游,为“共建世界级休闲湾区”的目标作出贡献。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其景观与蕴含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旅游新地标。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要携手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共建世界级休闲湾区,香港、澳门、珠海以及粤西的中山、江门、阳江三市,旅游资源都很丰富,建议出台港珠澳大桥旅游促进办法,激励企业或者机构发挥港珠澳大桥的特色优势,共同开发“一程多站”的旅游服务产品,为“共建世界级休闲湾区”的目标作出贡献。

  二是,以港珠澳大桥为新通道,加强港珠澳三地机场的协作,促进三地物流、商贸联动发展。《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计划》确定了打造珠海为核心,中山、江门、阳江为发展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规划,珠海将承担珠江口西岸物流枢纽功能;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澳门作为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三地各有所长,应加强三地机场服务协作,加强优势互补,以港珠澳大桥为新通道,实行“经珠港飞”、“ 经珠澳飞”、“ 经澳港飞”等三地機場聯動,发挥好粤港澳物流园等平台作用,携手发展三地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三是,以港珠澳大桥为新载体,创办湾区海上国际马拉松品牌,促进三地体育产业的联动发展。马拉松运动广受喜爱,香港、澳门、珠海等地每年有数场马拉松比赛,去年香港举办了中国银行(香港)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半马拉松的尝试,“旅游+体育”也是促进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产业之一。港珠澳大桥两端口岸之间长度约43公里,正好设置一个标准马拉松(42.195公里)赛道。为此建议,以港珠澳大桥为赛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上国际马拉松的品牌,在每年10月23日大桥正式开通纪念日举办,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促进三地民心相通、社会融合,一同推动粤港澳三地体育产业的联动发展。

  目前距离横琴深合区挂牌3周年还剩半年时间,今年也是深合区第一阶段建设发展成效的大考之年。两年多的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体现在加速琴澳两地民生便利化方面落地系列政策,比如3月1日起横琴开始封关运作、新街坊陆续进驻、澳门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开始招生、横琴政务中心启用等等。但是,部分在横琴开发10年多的企业反映,深合区推动“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度相对缓慢,深合区缺乏切实对产业或者企业稳定有力的政策支持。横琴要加速发展,首先离不开深合区管理人才和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加速管理人才的融合,统一思想,建立同工同酬的管理人员体制,搭建晋升渠道,以稳定军心,全心全意促发展。深合区首创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管理体制,管理人员有来自广东省、珠海市及原来横琴新区管委会的公务员、政务人员,又有澳门的公务员及深合区成立后招聘的员额制人员,他们分别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体制内或聘用制管理人员,工作内容一致,但工作的方式方法、考核标准、酬劳待遇都不一样,亟需进一步融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中就提到,要提升深合区开发执行机构运行效能,创新人事管理,健全符合深合区发展需要的人员管理制度,探索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资收入内部分配和福利待遇办法。建议按照深合区管委会的架构,设置一套包涵职级划分、薪酬福利、晋升路径等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采用公务员和员额制两种聘用机制,组织选派的原单位保留其原有编制,横琴财政预留管理人员的绩效经费,以达致管理团队人员同职级同工同酬,凝聚团队精神,激励团队真正心无旁骛、全心全意促发展。

  二是,加大引才政策力度,广纳适合横琴“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珠海非流动人口不足250万人,去年,成功引进各类人才7万名,使得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有效地形成人才集聚服务“产业第一”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路径。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均在“抢人才”,珠海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各类人才的认可,得益于其《人才分类目录》以产业人才为重点,兼顾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综合人才专业水平、业绩贡献、所获荣誉和市场认可等因素,将各类人才划分为顶尖和一到五类,分别对应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后备级和基础人才,力度大、覆盖面广、保障力足、含金量高。建议深合区学习“珠海英才计划”制定引才政策,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分类定义不一样的人才标准,简化人才认证程序,缩短人才补贴的兑现周期,提升人才在深合区的获得感,切实有效落实和兑现吸引人才的政策,避免曲高和寡,努力建设一支与深合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是,推动横琴和澳门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作为深合区建设的生力军以及人才梯队。本地高校毕业生直接转化为本地生产力,是加速本地人才集聚最快速的路径,也是持续建设人才梯队的有效方法。为更好的对标横琴“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可以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根据公司需求、政府人才规划,高校为配合横琴深合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澳门产业多元的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

  深合区3月1日起封关运作,琴澳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域,ChatGPT大语言模型横空出世、首个视频生成模型Sora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展现身影。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对AI产业乃至信息技术服务业将产生深远影响,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这对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强调, 要依托澳门接轨国际的监管环境和合作区应用场景,构建数字内容创作生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实体经济和城市发展。《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亦提出,澳门促进产学研合作扩大数字科学产业规模,重点支持包括人工智能(AI)领域的产业发展。因此,当前应紧紧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充分利用琴澳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加快人才聚焦、产业聚集步伐,推进以AI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琴澳的培育和发展。

  一、将AI技术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推动AI在产业场景应用的突破。结合澳门“1+4“产业布局与横琴“四新”产业的联动发展规划,推动将人工智能(AI)技术与文旅、中医药、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应用落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将AI技术应用于澳门的旅游、博彩和服务等消费行业,加速打造智慧旅游、智能服务,形成创新的“AI消费”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还可为AI技术应用沉淀宝贵经验积累。另一方面结合横琴“四新”产业,选择合适领域的标杆企业和赛道进行应用场景实践,如AI+金融(其中的客服、金融产品、投顾领域等)、AI+健康医疗(中医药、互联网医院领域等)、AI+商贸(海外贸易、跨境电商等),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在提升优势产业智能化水平的同时,推进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

  二、完善横琴AI产业链,营造产业园生态。由于人工智能产业链覆盖的产业范围大、行业多,建议由深合区政府牵头,调整横琴人工智能产业链的结构,设总产业链,增设细分行业领域分链,并开展强链、补链、稳链行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各环节的合作交流,完善横琴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共同推动横琴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快横琴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利用园区优势,吸引全国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入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强横琴超算中心算力,为琴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算力基础,同时建议出台相应的算力资源补贴、减免政策支持企业智能技术研发。

  三、加速推进琴澳产学研合作,打造优质发展环境。一是推进成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国家、琴澳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成立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平台,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共享研发成果,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快澳门的大学在横琴独立办学步伐,更有针对性地培养AI产业所需人才。三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扩充人才供给。鼓励高校提高AI学科比重,对高校引进AI人才给予政策支持包括签证便利、住房补贴等,设立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和奖学金,吸引国内外优秀学生和研究人员到琴澳学习和工作。四是加强与内地产业及资源链接,鼓励内地和琴澳高校与企业双向联动,为两地合作项目给予政策支持,一同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人员往来越来越紧密。为了配合国家发展,完善粤港澳三地的综合运输体系及高速公路网络,从设计到建设历时14年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在2018年10月正式开通;为促进粤澳融合发展,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研究扩大澳门单牌车在内地的行驶范围;2023年1月“澳车北上”政策正式实施;5月16日粤澳“驾照互认”生效。一连串的政策措施使两地居民跨境生活、学习、工作和旅游等更加便利,港珠澳“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而“澳车北上”成为澳门居民前往湾区生活的新出行方式。

  为了使港珠澳大桥发挥更大效益,“港澳车北上”指定使用大桥通行,“澳车北上”政策的落实大大满足了澳门居民长期以来驾车入粤的愿望,每天2,000个名额经常供不应求。但是,自从“港澳车北上”政策实施,每逢周末及节假日大桥便出现堵塞,高峰期更要等候数小时才能通关。港珠澳大桥开通至今五年,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人员逐年增加,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达326万辆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29倍和3.8倍。而目前单日通行车辆最高纪录为1.8万辆次,日均通行量约为1.2万辆次,而根据早年专家对大桥车流量的预估,2030至2037年每日约有2.9万至4.2万辆车次行经大桥,客流量为12.6万至17.5万人次,按照目前的使用情况,远远未达大桥预期使用量,实在不应频繁出现堵塞。

  现在“港澳车北上”是使用港珠澳大桥的主力,占所有通行车辆的六成。驾车入粤大势所趋且便捷利民,市民都冀望能够有更多的通行名额,以及日后若能取消预约,所有合资格的车辆都能自由北上,更是不少市民的期望。就此,缓和改善港珠澳大桥高峰期堵塞情况,优化“澳车北上”政策,促进港澳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本人有以下建议:

  一、每逢节假日要有预案和应对机制,提前部署及调配人手。自从“澳车北上”政策实施,大桥通关需求增加。港珠澳大桥牵涉多个管理部门,单是旅客和车辆通关验放,已经涉及三地的边检和海关人员,建议三地的大桥有关部门经常沟通,加强交流和讯息互通,遇高峰及节假日及时调配人手和加开查验柜枱,缩短驾驶者和旅客的等候时间。

  二、港珠澳三地可联合推出大桥一网通手机应用程序,将车辆通关申請、实时通关情况和实时路况上传,鼓励驾驶者和旅客错峰出行。现时港珠澳三地的口岸通关实时影像,需要用不同的手机应用程序浏览,预约“澳车北上”又要透过专门的手机程序,十分不方便。建议港珠澳三地可联合推出大桥一网通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小程序,或在原来的应用程序上加入可查阅跨境口岸讯息或视讯的功能;通往大桥的重点车道和堵塞黑点加装更多视像镜头,让驾驶者和旅客可在出行前网上查阅路况,错峰出行,避免堵塞。

  三、珠海口岸需优化人、车验放流程和配套做法,使通关更畅顺。有意见称,在高峰时旅客在珠海旅检大楼通关慢,车辆完成查验还需长时间等候乘客,如果遇上几十人的旅行团,会更阻碍散客通关,大量车辆在汽车接客区等候旅客,旅客也要花时间找寻原车上车,情况混乱。建议珠海方面检讨节假日通关情况,合理规划汽车接客区,提出优化方案。

  四、珠海口岸需整体提升车道管理能力,更合理使用空间。乘客下车进入旅检大楼后,驾驶者便驾车进入小车查验通道和海关查车处。有意见称,小车查验通道需要绕圈行驶,而且通道数量少、空间狭窄、驾驶员不熟悉做法等,造成堵塞。而驾驶者往往行驶至此处,才发现严重塞车,却已经进退两难,建议更合理使用空间,开放更多车道,同时设立退车车道让驾驶者选择高峰时取消行程可及时返程。